题目:快速高效的新型杀螨剂-吡螨胺
作者:张莎莎
摘要:新型杀螨剂吡螨胺,由于其快速高效,广谱安全,引起世界各国许多农药专家的关注
引言
吡唑酰胺类杀虫杀螨剂是一类低毒、高效、广谱杀虫杀螨剂,与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使用的其它杀虫杀螨剂无交互抗性,而且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中很快降解。由于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的作用,以及无致突变的特点,是农药界继三唑类杀虫杀螨剂之后的又一类极具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的新型农用杀虫杀螨剂。
吡螨胺是日本三菱株式会社于1987年发现的具有吡唑酰胺类杀螨剂,快速、高效的新型杀螨剂,对各种螨类和螨的发育全期(卵,幼螨,成螨)均有高效和速效,持效期长、毒性低、无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对目标作物有极佳的选择性,与三氯杀螨醇,苯丁锡,噻螨酮等常用杀螨剂无交互抗性,防治各种螨类,半翅目和同翅目害中具有较好的防效。
基本信息:
吡螨胺,英文通用名为:tebufenpyrad;化学名称:N-(4-特丁基苄基)-4-氯-3-乙基-1-甲基吡唑-5-甲酰胺;CAS登录号:119168-77-3;开发代号:AC 801757(Cyanamid);MK-239(Mitsubishi Kasei);SAN 831A;BAS 318I(BASF);相对分子质量:333.9;分子式:C18H24ClN3O;蒸 气 压: 0.010787mPa(40℃);化学结构式如下:
作用机理:
吡螨胺是一种昆虫线粒体呼吸抑制剂(METI),其作用机制是在位点Ⅰ处抑制电子传递,其作用方式并非通过传统的接触和摄食,也不是作用于昆虫体内的生物胺或乙酰胆碱受体,也不是作为特异的肌肉或神经毒剂,而是应用于叶片后通过层间运动,从而对分布于叶片下层的螨卵起到抑制发育的作用。
应用:
吡螨胺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新型杀螨剂,对各种螨类和螨的发育全期(卵,幼螨,成螨)均有高效和速效,持效期长、毒性低、无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对目标作物有极佳的选择性,与三氯杀螨醇,苯丁锡,噻螨酮等常用杀螨剂无交互抗性,防治各种螨类(叶螨、全爪螨、寡爪螨、叶螨等),半翅目和同翅目害中具有较好的防效。吡螨胺主要用于葡萄、柑橘、棉花、蔬菜和观赏植物等。本品持效期可达40天以上,有一定的耐雨水冲刷能力,本品对人、鸟、蜜蜂毒性低,对作物安全。
吡螨胺是吡唑酰胺类新型杀螨剂,是世界上已上市的杀螨剂中活性较高的一种。该化合物于1984年4月24日申请欧洲专利(EP289879A),已获得多国专利,包括中国专利(CN88102427A),2005年专利保护失效。此化合物于1987年由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首次合成,1988年以MK-239的编号正式公开试验。1993年4月28日在日本农药登记,由日本三菱、美国氰胺公司和山道士公司共同开发,以商品名Masai或Pyranica上市,已在欧美,日本,日本、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销售。吡螨胺可以开发为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剂型,在日本登记的产品包括10%吡螨胺水剂和10%吡螨胺乳油等。除了吡螨胺单剂产品的开发外,还可以与联苯菊酯、仲丁威等杀虫杀螨剂复配。吡螨胺属于新型产品,目前在国内还未得到大力推广。
前景展望
吡螨胺是一种快速高效,广谱安全性高的新型杀螨剂,对各种螨类和螨的发育全期均有高效和速效,持效期长,毒性低,无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对目标作物有极佳的选择性,与三氯杀螨醇,苯丁锡,噻螨酮等常用杀螨剂无交互抗性,不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是杀螨剂的新品种。由于其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螨特性,引起世界各国许多农药专家的关注。